数字图书馆向数字化学习与知识管理平台的重大跨越
——也谈《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知网”门户的设计思想

王明亮

  数字图书馆是当今探索知识资源社会共享和增值利用的重要模式,但其资源建设、管理与信息服务的观念和体制,与现代知识生产、传播的产业化机制存在本质性矛盾,对知识资源社会共享和自身的长远发展构成了根本性障碍。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需要在培育和建立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知识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市场机制的同时,以数字化学习平台与知识管理平台为主要应用模式,规范建立以数字图书馆为主导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的互联网出版平台。

引言
  数字图书馆,简称DL,也称资源中心。作为知识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与增值利用的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模式,DL近五年来在世界各国和我国各类高校、科研单位、公共图书馆、医院、中小学、教育城域网等机构和领域迅速兴起,并逐步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业等各行各业。在不断追求大范围、深层次、高效率共享和利用知识资源的总趋势下,由于认识、目的、用途、投入、资源、技术以及网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差异,DL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也各有千秋且不断变化。
  我国DL的建设起步虽晚,但迅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大大提升了我国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了科教文化、党政军企各行各业的发展。然而,着眼全球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我国DL建设产生的实际效果仍非常有限。首先,DL拥有的资源还远不够丰富,国内专利、标准、科学数据、图书、年鉴、多媒体信息、教育教学资源、情报资源、互联网网页资源等重要信息资源以及海外重要知识资源,还未进入或未普遍进入DL;其次,DL已有资源的共享程度与综合增值利用水平不高,多数仍处在馆藏式管理运行模式之下;再次,由传统出版资源建成的各种数据库进入DL,时效性普遍较差,DL的信息资源网络化传播优势未能明显体现。
   勿庸置疑,近十年来党和政府与学术、教育、出版、IT、图书情报等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推进知识资源建设和DL发展,但总的来说,目前DL的建设与服务水平离真正实现资源社会共享和增值利用的目标仍相距甚远。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发现,除了国家信息化政策法规不够健全、资源建设投资不大、政府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服务产业能力有限等环境因素之外,作为知识资源市场需求驱动机制占主导因素的DL,本身也存在很多先天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和更深层次上无形地制约着自身和信息服务乃至整个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不断拓展信息化的想象空间并不断深化对资源共享利用的追求,一个事实已经比较清楚地被业内人士所认识,那就是:DL本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资源管理与应用模式,与现代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之间,存在着普遍而本质的矛盾。这些表现日益突出的矛盾,引发人们思考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数字图书馆,是否存在已可逆料的发展极限?
  其实,这个相生相克的问题早在始建全文文献数据库时就产生了,而要解决它,却要依靠技术、经济、社会和知识传播事业本身的不断发展。规划和建设CNKI工程的初衷,就是试图在实现知识资源社会高度共享的同时,逐步营造一种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意义上均可协调、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设施,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知识资源的共享利用之间,建立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无极限制约的产业化、社会化协作机制。如果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大规模全文集成化一次文献电子出版的雏形,“中国期刊网”是学术期刊从传统出版走向互联网出版的一种产业化尝试,CNKI系列数据库与“CNKI数字图书馆”是对这条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探索,那么,以“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知识管理平台”为特征应用模式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其传播共享平台(也称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与“中国知网”门户(CNKI),就是一个更加接近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更能体现产业化、社会化协作机制优势,更能促进我国知识信息服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兴起,更能加快知识流转速度、扩大知识传播范围,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创新效率与水平的全方位尝试。

一、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

(一)局限性主要表现

  数字图书馆脱胎于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除了资源形态、服务手段层面上的变化之外,DL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资源建设和服务理念。现在看来,DL在知识资源共享和增值利用方面的局限性大都产生于此。主要表现在:
1、DL缺乏实用的行业标准,业务局限于无序数字馆藏的二次传播,无法掌握信息资源市场主导权
  资源共享是以资源产品和应用平台标准为基础的。这个标准要么产生于资源生产、提供行业,要么产生于用户群体。据有关资料统计,当今数字化知识资源主要以数据库形态分布于全球互联网的数千个站点,拥有的信息量是数百万网站网页形态资源的200倍。譬如,美国数据库信息量是该国网页信息量的200倍,《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现有的近700个国内数据库的信息量约为全国网站网页资源的300倍。由于内容、媒体性质、用途、设计思想和设计水平的不同,难以要求这些由数据库制造者自行设计、自行出版发行、分散在很多网站上的数据库,在结构、检索与导航功能、数据格式、软件运行平台、数据更新方式等方面采用统一标准。DL即便购买了数据库的镜像数据使用权,甚至拥有某种分布式跨库检索平台和一些知识挖掘技术,由于没有DL平台的行业标准,同样难以要求所有数据库都按不同平台的要求提供其资源和服务。也就是说,只有DL建立了对用户和资源提供者负责的行业合作体制,制定出统一的资源传播共享技术标准,才有可能掌握实际意义上的资源市场主导权,进而引导、要求数据库制造和服务商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否则,DL在被动接受数据库产品的情况下,大都只能局限于已有数据库的馆藏式管理,或简单的内部门户网站管理,向用户提供无序馆藏资源的二次传播服务,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2、资源产品的实际价值不易判断,DL引进和采购资源决策盲目,大大限制了资源共享规模
  目前,我国的知识资源建设“百花齐放”,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而DL共享机制又差,图书馆和最终用户都难以具体了解和比较数据库的内容特点,甚至难以判断数据库的产品质量。这样,很多数据库的使用价值和质量实际上要靠最终用户在较长时间的使用中分析判断。如果DL无法判断一个数据库在本单位的整体使用价值,而它可以作为内容产品的发行平台的话,在一种简单的市场机制和操作手段下,就可以把信息内容推介给最终用户,由其随机购买,即可大为减少DL资源采购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大大提高资源共享的规模化水平。
3、DL整合资源、增值服务的能力有限,形不成知识传播的主导市场,突不破资料查询服务的窄框框
   在用户的传统观念和现有的资源产品管理制度下,受版权法则和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DL不可能根据本单位用户的特殊需要,对所有数据库进行统一的内容整合处理,只能让用户孤立地使用各个数据库。因此也无法系统地采用知识挖掘技术,对数据库内容进行增值处理,譬如支持网上学习、研究、情报分析、个性化服务、知识管理等增值服务。这样,最终用户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将DL用于资料查询,不能利用DL资源集中的优势对其进行综合应用。图书馆馆员也很难利用资源优势进行个性化服务和知识管理。如此导致的结果是,在DL层面上形不成知识传播的主导市场,无法利用DL可成为知识信息供求市场的优势,引导资源提供者主动及时地向DL提供最新资源。
4、DL没有法定出版权限和有效市场渠道,限制了自有特色资源的传播利用
  图书馆开发自有特色馆藏资源,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在我国,数据库经营属于特殊行业,需要新闻出版管理机关批准电子或网络出版权,还需合法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版权使用费。一般的单位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更为困难的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数据库发行渠道,即使能够出版,也会出现因开发经费中断而变为“死库”的可能。因此,很多拥有特色馆藏的单位迟迟不能启动资源开发项目。
5、DL的资源无偿使用机制,与知识信息生产、出版、传播部门的权益发生本质性矛盾,制约了数据库的市场机制,使其难以保证在合法经营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向DL及时提供资源
  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知识信息,是知识信息用户永恒的、本质的追求。因此,无论是印刷出版、光盘出版,还是互联网出版,一次出版资源一般是读者的第一选择。然而, DL在购买数据库后,在单位内部实行的无偿使用制度,使有些商业意义较大的作品的出版者,难以判断直接或及时进入DL系统的经济可行性。这个矛盾的解决,对DL的价值取向和整个数据库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意义,或者说可能是数据库集成制造商和DL的“大限”。DL如果真的不注重解决与一次出版的利益关系,完全脱离了一次出版资源,将会失去最有价值的资源,甚至失去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局限性的根源

  DL的上述局限性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对DL自身的发展形成了严重障碍,也对信息传播服务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这些问题如果不去解决,整个知识传播的信息化方向和前途将变的模糊不清。然而,这些方面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根源是深层次的、复杂的,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彻底的分析和研究。个人认为,DL的局限性从本质上来看,主要产生于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的DL观念和体制定位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DL,在经济体制上都是公益性的,其实体功能从知识信息传播角度来说,均局限于馆藏资料的二次传播服务,不介入直接的知识生产及其一次传播过程。即便DL的网站可以用包库、镜像、链接等多种方式引进很多外部资源,形成了所谓“没有围墙的虚拟图书馆”,但其传播服务功能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这种单一、纯粹的管理体制,是很多年来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在知识信息传播尚未成为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在社会知识阶层尚未意识到,或者尚没有能力消费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时代,这种传播体制应当是合理可行的;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里,在计算机及其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宁可放弃先进的生产力条件,为了保证图书馆的公益性而因噎废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当然,这里决不是全面否定传统图书馆体制的作用,而是说应当允许它在体制上有所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
2、传统资源共享观念的制约
  长期以来,资源共享的主要目标是知识信息的获取。无论是搜索引擎网站,还是DL,提供人们方便的检索手段和条件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目的本身却被忽略了。好像检索手段方便了,使用资源的成本低了,人们获取知识资源的目的就一定可以实现。事实上,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目的是多样化的,譬如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工作指导、了解情况、交流信息、发现知识、获取情报、知识评价、科技查新、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等等,有的目的还可能是隐性的,如果DL像搜索引擎网站一样不去认真地满足这些需要,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就享受不到信息化本应创造的价值,同时,资源提供者就不会寄希望于借助DL,实现自己的作品和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传统出版发行渠道和渠道观念的制约
  随着出版物品种的增多及其价格的增长,各国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普遍紧张,与之相应,图书馆采购数量占出版市场的份额总体上相对下降。也就是说,出版业对图书馆市场的依赖性在相对减弱。加上图书馆的公益性体制,出版业在总体上并不能把图书馆视为市场,或者视为发行渠道。传统出版物如此,电子、网络出版物也是如此。如果说传统出版物有传统发行渠道传播而无须图书馆介入,那么对于网络出版物来说,DL明明可以直接把它方便地提供给读者,为什么不可以将自身作为发行渠道运行,而非要人为地让读者舍近求远呢?认识到这一点,传统的出版发行渠道和人们的渠道观念就会发生变革,出版业通过互联网出版与DL的联姻,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综上所述,DL的很多局限性来自自身,是本质性的。要突破这些局限,应当认识到转变观念和进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性。DL应当改变各自修建 “窄轨”平台的做法,树立主导知识资源产品开发市场和发展知识信息出版传播渠道的观念,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实施条件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将归结为DL如何建立一个由资源共享与应用市场引导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网络传播机制的资源共享平台。这正是设计和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平台、“中国知网”门户的主导思想。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