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知识问答


问:标准和质量是怎么样的关系?
答:标准和质量的关系概括地说有3点:

(1)标准是衡量质量的依据
   质量工作就是以标准为中心,以符合标准为最高原则。质量就是符合标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符合性”质量,它反映了标准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2)质量是由顾客认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满足顾客需求的质量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质量由顾客来认定”、“以满足要求的程度来评价质量”等观点被提出,“符合性”质量没有了市场。在一些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里,标准化遭冷落,质量体系和标准体系分离。

(3)标准是连接市场和企业的桥梁
   2000年版的ISO 9000标准对质量这一术语的新定义,就是上述两种观念的一个平衡点。它说,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样一来,质量的规定性就需要用标准来解释了。首先,所谓“固有特性”,对产品来说就是产品的质量特性。它或者是定性的,或者是定量的,否则无法进行比较。而对产品的质量特性做出定性和定量规定的最佳方式便是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其次,所谓“要求”,无论对明示的或隐含的,都应经过识别加以明确,这种来自顾客的需求信息通常是用顾客的朴素语言表达的,还必须把它转化为质量特性,方能与固有特性比较,而把顾客的需求信息转化为能定性描述、定量表达的质量特性,恰是产品标准的使命。

  产品标准在这里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它用标准所特有的规范化语言和表达形式描述市场(顾客)的要求和事物应具有的质量特性。它像一座桥把顾客要求和产品生产,也就是把市场和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标准一方面告诉企业,市场(顾客)的要求是什么,另一方面告诉市场(顾客)本企业产品的质量特性(固有特性)是什么。

  企业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制定标准时要努力提高标准中规定的质量特性与顾客要求相符合的程度;依据标准的规定,经过设计和制造把质量特性固化在产品实体上,成为用以满足要求的固有特性。

问:企业为什么要制定产品标准?
答:制定产品标准的目的概括地说有3点:

(1)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这是法规的要求;
(2) 作为判定准则——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
(3) 反映市场(顾客)需求——作为质量管理的目的。

  制定产品标准的3个目的或标准应具备的3项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唯有反映市场(顾客)需要才是它的本质所在,是它的基本功能。因为只有它能正确反映市场需求,才能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用它来判定产品是否合格才有意义。
   正确反映市场需求是制定产品标准的核心问题和根本目的,是产品标准的灵魂。

问:产品标准如何正确反映市场需求?
答:正确反映市场需求是制定产品标准过程始终把握的纲。怎样才能使所定标准能正确反映市场需求呢?有两个关键环节是必须把握好的:

(1) 正确识别市场(顾客)的需求
  首先,必须清楚顾客需求的实质是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即使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质量就是该产品所具备的满足顾客要求的各项功能的综合。制定产品标准的任务,说到底就是要确切地反映顾客所要求的产品功能(明确的和隐含的)。其次,要把握顾客对产品功能要求的特点,不同的消费者对其功能要求是不同的。而一般消费者提出的功能要求通常是抽象的、非定量而且是可变的,这就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加工转换。

(2) 功能要求转化——信息转换
  功能要求转化,就是把从市场调查中得到的顾客对产品功能的抽象要求转化为能定性描述、定量表达并能准确实施和考核、验证的质量特性,将其纳入标准。然后,实施标准,经过加工制造把质量特性再转化为产品的固有特性。转化工作是制标过程中工作量大、专业性政策性强,而且需要发挥制标人员经验和智慧的创造性活动阶段。

  产品质量与上述两个过程的质量有极密切的关系,一个是产品标准的形成过程,一个是产品标准的实施过程。这是探求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一把钥匙。

问:什么是产品标准?
答:对产品结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称为产品标准。产品标准按其适用范围,分别由国家、部门和企业制定;它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约束力的产品技术准则,是产品生产、质量检验、选购验收、使用维护和洽谈贸易的技术依据。产品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产品的适用范围;②产品的品种、规格和结构形式;③产品的主要性能;④产品的试验、检验方法和验收规则;⑤产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等方面的要求。

问:什么是产品质量标准?
答:规定产品质量特性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称为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是产品生产、检验和评定质量的技术依据。产品质量特性一般以定量表示,例如强度、硬度、化学成分等;对于难以直接定量表示的,如舒适、灵敏、操作方便等,则通过产品和零部件的试验研究,确定若干技术参数,以间接定量反映产品质量特性。

问:构成一项标准有哪些要素?
答:标准的内容包括规范性要素和资料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分规范性一般要素和规范性技术要素。资料性要素分资料性概述要素和资料性补充要素。

问:什么是标准的层次分类法?
答:层次分类法是标准的一种分类方法。它是将标准系统的结构要素(标准),按其发生作用的有效范围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这种层次关系,通常又称为标准的级别。从世界范围来看,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我国目前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问: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答: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

  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它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使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

  简化原理就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能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

  协调原理就是为了使标准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备件。

  最优化原理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标准化原理称为最优化原理。

问:实施标准的目的和作用
答:实施标准的目的和作用主要有6点:

(1)产品系列化,是产品品种得到合理的发展。通过产品标准,统一产品的形式、尺寸、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功能等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互换性,使有关产品间得到充分的协调、配合、衔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物质损耗,为社会化专业大生产和大中型产品的组装配合创造条件。

(2)通过生产技术、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操作程序、工作方法、工艺规程等各类标准统一了生产和工作的程序和要求。保证了每项工作的质量,使有关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走上正常轨道。

(3)通过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标准,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防止或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4)通过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文件格式等标准消除技术语言障碍,加速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5)通过标准传播技术信息,介绍新科研成果,加速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6)促使企业实施标准。依据标准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制度,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 熏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和发展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转摘自中国标准出版社《新时期标准十讲》、中国标准出版社《标准制定和编写实用问答》

                                (2001版)、标准网)